NEWS CENTER
二手车市场状况复杂,其中良莠不齐。不少购车者在选购二手车时,很可能会遇到各种欺诈手段,导致不仅经济受损,心理和身体上也承受压力。下面,我将逐一剖析几种常见的受骗情形。
隐瞒车况问题
二手车贩子为了能卖出好价钱,往往对车辆的重大事故、泡水或火灾记录保持沉默。他们会进行一些基础的修补和翻新,使得车辆外观看似无瑕。消费者通常难以仅靠直观看出车辆的真实状况。等到购车后,才发现车辆存在不少严重问题,维修费用高昂,甚至可能危及行车安全,造成金钱和精力上的双重损失。
部分车商会隐瞒车辆的实际行驶里程。他们通过调整里程表,使车辆显得行驶里程较短,以此吸引顾客购买。然而,车辆实际上可能已经跑了很远的路,发动机、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磨损严重,后续使用时容易出问题,从而提升使用成本。
虚假价格诱导
一些车商利用顾客爱占小便宜的心理,发布超低价格广告,诱使顾客前来购车。但顾客到店后,车商却以各种借口提高价格。例如,声称之前的价格是活动特价,现在活动已结束,或者车辆有额外配置需要额外付费。顾客在花费时间和精力挑选车辆后,往往难以拒绝高价,陷入被动接受高价的情况。
有些车商在买卖过程中擅自设立名目,收取多种费用。比如所谓的手续费、检测费、服务费等。这些费用消费者事先并不知情,等到签订合同和支付款项时才被突然告知,让消费者感到意外。而且这些费用的数额通常较高,使得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显著上升。
合同猫腻陷阱
二手车买卖的合同往往包含众多繁杂的条款,不少车商在合同里埋下陷阱。他们故意使用含糊不清、容易产生误解的措辞,使消费者在不知情中签订了对自己不利的协议。例如,在保修部分设定许多限制,表面上是保修,但实际上很难真正获得服务;又或者在违约责任上,过分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。
在签署合同之前,车商有时会故意不向顾客说明一些关键条款。等到问题出现,他们便以合同中的条款为借口来推脱责任。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,往往难以发现合同中的陷阱。合同一旦签订,消费者就只能默默承受损失。
金融贷款风险
部分不良商家会与金融单位串通,在顾客申请贷款购车时提供过高的贷款利息。顾客因急于购车,往往未对各家金融机构的利率进行细致比较,便轻易相信了商家的推荐。等到还款时,才发现利率远超正常标准,显著提升了购车费用。
在申请贷款时,可能会有额外的支出和未明示的条款。车商可能会以贷款手续为由,额外收取手续费或保证金。此外,有些贷款合同中可能包含不合理的逾期罚款条款,若消费者稍晚还款,就可能遭遇高额罚款。
售后服务缺失
买来二手车后,不少车商的售后服务承诺显得空洞无物。在卖车时,他们夸下海口,声称如有车辆质量问题会全权负责。然而,当消费者真正遇到问题需要售后支持时,车商却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,拒绝履行他们的承诺。他们可能会说问题是由消费者不当使用引起的,不包含在保修范围内。
维修服务有时会收费过高。维修店提出的费用远超一般市场水平,消费者为了修车不得不支付更多费用。此外,维修品质难以确保,所用零件质量不一,这使得车辆问题反复发生。
信息不透明问题
在二手车买卖过程中,信息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。车贩子掌握了车辆的真实历史和详尽资料,而买家只能通过有限的途径获取信息。车贩子往往不会主动透露车辆的一些重要负面信息,比如是否曾是出租车、是否有重大质量召回记录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买家若缺乏足够信息,就很容易在购车决策中陷入困境。
市场上没有统一的车辆信息查询系统。消费者若想了解车辆的真实状况,颇为不易,常常需要辗转多个途径,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查证。这种情况也让车商有机会隐瞒信息,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受骗的风险。
买二手车时,你是否遭遇过类似的受骗经历?请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。
Copyright © 2018-2025 汽车二手车律师咨询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070211号-1 XML